主页重点文章优秀作品期刊征稿论文体例在线阅读
    优秀作品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选2
刘西洁 

“文以载道”——《蔡元培》创作有感


“文以载道” 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文精神之核心要义,最早见于《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汉唐更发展为“文以明道”说。可见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明晰的文化立场和精神诉求。在这样的文化追求和氛围中,绘画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质,必然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于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延伸了数千年,在这个进程中绵延扩张。正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直至19世纪,海洋文化渐兴而传统农耕文明式微,西学东渐对中国的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新文化运动形态首先呈现在政治中心地区和沿海地区。此后一百年历经三次文化转型,对于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既有继承也有批判,每一次文化转型时期都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新风格的探索,更迭间给了中国画无限的发展空间。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真切感受到社会变革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巨大作用的是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创作。由此想见当日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探索和奋斗,道济天下之溺,一波动而万波随,时至今日影响依然存续。毋庸讳言,由无数文人先贤所经营千年的文化传统,已然流入我们的骨血命脉。正是这样的情感,让我在长期的中国人物画教学与创作中,既有对人文问题的观照,又有对传统文化形态的探究。作为艺术研究者,深知文以载道、艺亦载道,集中在作品的人文情怀上,反映时代变迁中的人本问题。通过不断地追问与实践,一方面是对当下芸芸众生真实生存境况的反映与关注,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先贤代表的人文传统的敬仰与怅然,形成了肖像系列作品。
在作品《蔡元培》中,我个人对蔡先生直觉感受使整个人物的精神外延更有指向性,1916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以一己之力保护住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在他的支持下新文化运动揭开序幕,其精神令人感佩。所以通过他的视觉形象来表达时代的一种文化诉求,代表的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种支撑,反映着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要求。蔡元培先生建立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体系,以教育救国,以美学感召人民,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一抹绿色正是这种生机在历史中无限的延绵和延长,在墨色中穿插、交织、滲透,像文化根植于沃土之中,绿与墨之间的交汇相融,传递着蓬勃生机,喻指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开启的百年现代化进程。绿色没有用传统的绿,而是一种荧光绿色,凸显知识穿梭于时空中的力量感以及对新旧时代交替的隐喻表达,象征着新时代文化的能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品使用带有历史存照的方式去塑造,用水墨语言留存百年先贤的历史印记,这种表现方法本身即是东方审美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文化情结,且传承至今。从表现手法上看,将理性简括的人物造型与充满灵动写意的水墨语言结合,水墨泼洒的墨气在宣纸上自然地滲化生发,在严格的技术控制之内,画面获得一种透亮清朗的精神状态。墨色晕染方面追求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墨色部分犹如石碑的一种斑驳纹理,将历史文化变迁的沉重思考转变为一种坚实的精神,这种内在精神是画面的主体,而非简单的肖像描述。作品携带着东方文化的意涵以及现当代水墨绘画的意味,它们的组合代表着一种文化心态。作为一件当代的绘画作品,除反映作者自身对绘画作品的要求之外,更多的是背后深沉的文化思考。

F13F90

《蔡元培》 刘西洁  中国画  90厘米×180厘米   2017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