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经师与人师”相统一,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从2019年“3.18讲话”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做到“六要”,到2023年9月9日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再到2024年5月11日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一系列重要指示论述不断深化着建设教育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中,教育家精神集中回答了“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这一关切新时代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必须深刻领悟和掌握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激励和引领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校准自己的职业坐标,铸师魂、重师德、强师能,构建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学生热爱的教师队伍。
一、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积极配齐了思政课教师,并着力于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破解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转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党和国家对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灵魂课程的期待相比、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相比、与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要求相比,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和加强之处。
第一,思政课教师队伍虽已基本“配齐”但离“建强”尚有差距。
按照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各个艺术院已经足额配齐了思政课教师,实现了从原来的思政课教师人手不足、队伍不齐,到现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扩军增员、阵容整齐的根本转变。并从机构、编制、经费、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和支持。以职称评审为例,绝大部分艺术院校已经实现了思政课教师“职称单列”。这无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人数的到位并不天然意味着质量的提高。“近些年,在各方努力下,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也应看到,在教师队伍迅速扩大的同时,大量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以及辅导员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越发突出。”(1)就艺术院校而言,随着思政课教师数量规模的快速扩容,部分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又出现了年龄和职称结构失衡、教学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动力不足等等新问题。不能不说,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强硬的要求所实现的“配齐”只是关切到队伍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这支队伍已经真正的“兵强马壮”“阵容强大”。“配齐”只是实现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建强”这支队伍,“建强”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第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之间尚有差距。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三性一力”,有赖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有赖于思政课教师以良好的专业素养来支撑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3)要把“不容易”的课讲好,讲出深意;要从“要求高”中读出期待,不负使命,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就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而言,与思政课本身的高难度系数和高要求标准之间还存在矛盾、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之间尚有差距。有的教师政治站位不够高,职业情怀不够深,缺乏主动对标党中央要求的意识,缺乏立德树人主力军的担当;有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研读不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解不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跟进不够,难以实现“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无力彰显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有的思政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对思政课教材钻研不够,对艺术类大学生关照不够,对适用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探究不够,满足于照本宣科和机械地解读教材,课堂教学既缺乏“话语亲和力”,亦缺乏“人格亲和力”,难以实现思政课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育人期待。
第三,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之间尚有差距。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课“难教”是艺术院校同行们公认的事实。主要的原因在于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一族”,有其特殊的认知习惯和成长成才规律。就思维特点和接受偏好来说,“美术类大学生对学习思政课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他们不喜欢阅读‘大部头’的思政教科书,也对思政课教师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种抽象、枯燥的阐述不感冒”(5),学生更喜欢能够联系艺术专业实际、借助艺术案例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但是,在现实中,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就学科背景而言,大多出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艺术门类和艺术知识了解不够、对艺术专业的设置和发展状况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包括思维特点、接受偏好、专业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等在内的艺术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了解不透、研究不足,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艺术案例开展思政课教学,往往止步于照本宣科和“自说自话”。近年来,虽然构建“思政+艺术”的教学模式,实现艺术与思政的同向同行和同频共振,已越来越成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共识,将艺术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也在不少艺术院校已经展开,但碍于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特别是艺术修养的短板,这一共识并没有形成主流,也没有实现艺术院校所有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堂的全覆盖。加之近几年走上思政课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历和人生感悟严重不足,在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的现象。如何使艺术院校的思政课真正成为“有温度的课”?如何用艺术生感兴趣的艺术案例讲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艺术”走深走实?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艺术生提供“配方新颖、工艺精湛”的思政课,使思政课成为艺术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思政课?种种问题的解决,直接关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教育家精神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和关键,抓住思政课教师就抓住了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牛鼻子”。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也为加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断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要求。
第一,是建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国之基的需要。
“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6)如前所述,就艺术院校来说,我们已经组织起了一支育人的“大队伍”,如何尽快由“大”到“强”,实现“阵容升级”,造就一支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切实实现“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7)的思政课教育目标,成为当下迫切的现实需要。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8)的教育家精神,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无疑为新时代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树立了至高标准和规范、为建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目标。作为备受党和国家厚爱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时刻以教育家精神烛照自己的职业历程,自觉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国之基。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发展中、在思政“大队伍”到思政“强队伍”的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是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干渠道”“核心课程”“灵魂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充分体现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道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现实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实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持续提升。面对新时代对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率先垂范,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刻苦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理论,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9),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夯实基础,让思政课真正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启智润心、助力领航。同时,掌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特点,学习艺术理论和艺术发展史,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贯彻落实“思政+艺术”的教学理念,推进“思政+艺术”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走深走实。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严管厚爱、宽严相济,以爱育人、以情化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0),为艺术生打造“有根有魂、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入脑入心”的思政课。
第三,是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实现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理想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11)作为培养“灵魂的工程师”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的高等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理应走在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最前列,模范践行,躬身力行。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使每一位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抱负,涵养扎实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师德师风,立足平凡岗位,追求卓越贡献;使每一位教师通过实际行动,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转化为奉献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动力,不断开创新时代艺术院校思政教育新局面。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和培育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有助于教师走出“小我”、走出“舒适圈”,拒绝“躺平”、拒绝“平庸”,胸怀“国之大者”,牢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发扬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在潜心于传道授业解惑之中成就自己,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争做教育家精神的行动者、实践者,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和时代“大先生”,在平凡的育人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三、教育家精神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12)在艺术院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13)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举措使其真正落实落地。
第一,思想铸魂:用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教育生态。
艺术院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学习领会教育家精神贯穿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要健全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制定教育家精神学习计划,扎扎实实开展教育家教师学习教育。做好理论阐释工作,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逻辑关联、落实路径、实践要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培训。在新入职教师实习期考核、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晋升职称继续教育课程中设立教育家精神专题。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营造浓厚的教育家精神学习、宣讲氛围,让教育家精神如空气、如阳光、如雨露伴随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滋养其精神,营养其灵魂。用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教育生态,使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牢记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要义与价值内核,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勇担“耕耘讲坛、强国有我”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思想铸魂,为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兵强马壮”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夯实思想基础。
第二,机制保障:将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
建立由艺术院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党政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工作小组,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面负责开展长期性和常规性的教育家精神教育活动。发动思政课教师围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文章撰写、成果展示、专题报告等活动,着重于阐释教育家精神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转化和运用。在艺术院校开展“践行教育家精神活动年”“践行教育家精神活动月”“教育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环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持续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设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内容的校级研究项目、论文评奖;积极开发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有关教育家精神相关课程,形成一批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组织思政课教师结合教书育人工作实际撰写“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当教育家型教师”的体会文章,以座谈会、交流会、演讲等形式,推动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对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教学水平不达到标者,启动退出机制,调离岗位。通过组织和机制保障,将教育家精神全过程、全方位的贯穿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之中,努力使思政课教师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和优秀的教育家型教师。
第三,模范引领:选树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艺术院校常态化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模范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评选,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开展身边最美教师寻找等活动。通过各种评优评先活动,把信念坚定、业绩突出、师德高尚、群众公认的优秀老师和模范教师推选出来,树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可借鉴的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典型,为教育家型教师的不断涌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展示平台。艺术院校在各种荣誉评选和人才项目推荐中应适度向思政课教师倾斜,以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要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便利,加大对模范典型先进事迹的宣传,并把模范典型作为教育家精神宣传的主力,通过现身说法,辐射更多的教师,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性、感染力和引领力,形成人人争做优秀、个个争当先进的正向激励。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更要积极对标教书育人楷模、模范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高标准,修身养德,争先创优,积极向教育家型教师看齐、向“最美思政课教师”看齐。通过榜样引领,见贤思齐,形成正确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引领和激励思政教师朝着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方向发展,争做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成长为党和人民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大国良师”。
邱必震,西安美术学院校党委副书记、博士。
沈宝莲,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