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重点文章优秀作品期刊征稿论文体例在线阅读
    重点文章
 
高校驱动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 —— 基于国家级项目汉中藤编的实践
高蕾 

2024年,由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持完成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项目——陕西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研修(汉中藤编),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起,以“政策引导—创新培养—产业联动”为培养框架,构建非遗传承人“设计创新—技艺活化—能力提升”的闭环培养模式,全面推动非遗技艺从“静态传承”向“动态再生产”转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基因的具身化载体,其技艺实践构成了文化记忆存续的核心机制。但是,当下的非遗活态传承依然面临创新动力弱化与代际传承不足等诸多问题,现行传承体系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以家族血缘传承或师徒制承袭为主的传统模式,因其封闭性与排他性特征,导致创新机制受阻。据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查报告显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呈现显著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高达63.3岁且具有系统创新能力的传承人仅占样本总量的12.5%。这种代际断层与创新滞后的叠加效应正在消解非遗作为活态文化的自适应能力。

针对此问题,自2015年文旅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来,不断通过“院校—传承群体”协同创新模式,对传承群体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构建起包含课程开发、质量控制、组织运营等维度的标准化培育机制,成功推动全国87所高校深度介入非遗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战略的新部署,该工程于2021年启动体系化升级,正式更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标志着我国非遗人才培育进入精准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提出“强化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教育功能”,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延续与深化对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要求。2024年陕西省共有3所院校入选此国家项目。其中,由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联合设计艺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共同申报的2024年“陕西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研修(汉中藤编)”项目成功获批并圆满结项。该项目以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技艺为己任,通过系统性创新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切实帮助非遗传承人拓宽行业视野,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推动了汉中藤编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以及非遗的活态传承。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核心场域,凭借跨学科资源、学术研究能力的优势,逐渐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引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新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此项目以高校介入对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培养,不仅突破了传统师徒制、家族制传承的局限性,更通过学院资源支持、系统性教学、创新赋能、多部门合作等方式,以教育链激活传承链,有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了非遗从“抢救性保护”向“创新性发展”转型,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汉中藤编”是延续千年的技艺脉络,也是秦巴文化的瑰宝、陕西传统手工艺精髓的代表性活态文化符号,汉中藤编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与深厚的历史传承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壮大”与“群众增收”双重目标,确立了该研修项目的战略定位: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培养体系,系统性培养既掌握汉中藤编核心技艺、又具备产品创新的复合型传承人,切实推进非遗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嵌合。

2024年4月15日至17日,项目组教师团队赴汉中南郑黄官镇——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的核心传承地开展调查与产业分析。此次调研得到了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项目组聚焦藤编技艺的活态传承现状,实地走访了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鑫豪藤业有限公司和汉中顺成藤器商贸有限公司三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藤编企业,通过生产流程观摩、企业负责人访谈及从业人员座谈,系统考察了当地藤编从业者的技艺实践、产业生态,并在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围绕“汉中藤编振兴”展开了专题交流讨论。此次调研为后续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证支撑,有效推动了学术资源与地方非遗生态的深度嵌合。

2024年7月15日,“陕西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研修(汉中藤编)”班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开班仪式。来自陕西全域的21名非遗传承骨干齐聚学院,正式开始藤编创新研修的系统性教学。本次研修以“理论建构—实践转化”为双轴,以“政策引导—创新培养—产业联动”三位一体为培养框架,构建非遗传承人“设计创新—技艺活化—能力提升”的闭环模式,积极探索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校企协同实现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市场价值潜力释放,推动非遗人从“静态传承”向“动态再生产”转型。创新培训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了专业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创意设计、赴企业实践基地实操等多环节教学。包含19个模块的复合型课程矩阵,通过政策解读、历史文化导引、技艺谱系梳理、产品研发思维等系列理论课程,重构学员对藤编工艺的历史与创新认知框架。培训以“模块化编织”“藤编艺术”“日用器物”三个维度展开创新实训。并组织学员赴陕西考古博物馆、易俗社文化街区等地开展文化考察与调研。授课教师对历史、民俗学进行深度讲解,帮助传承人建立起对“文化—非遗—社区”的关联认知。

2024年7月下旬,研修项目进入实践应用环节,教学团队携全体学员进驻汉中市南郑区非遗产业示范基地——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开启为期三周的在地性创作营培训。以学院骨干教师为主,国家级非遗大师为辅的“双师制”教学团队,围绕汉中藤编的美学特点、形式分析、材料综合技术应用等关键问题,引导学员在精益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突破惯性范式进行多维度创新。经过20天沉浸式创作实践,全体学员累计产出创意作品逾60组,并于2024年9月26日在黄官镇非遗产业创新园举办中期阶段性成果汇报展。为确保最终成果展及研修质量的高水平完成,在阶段性成果展示后,项目组又于2024年9月27日至11月3日,对辐射陕西省域的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跟踪调研和作品优化的动态化指导。

2024年11月22日,“陕西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研修(汉中藤编)”成果汇报展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开幕。现场百余件展品以“解构再生”“跨界实验”“产业未来”三大主题展开叙述,分别对应此次培训的“模块化编织”“藤编艺术”“日用器物”三个板块内容,充分展现了当代审美观照下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藤编工艺精髓的有机融合,实效检验了高校教育对非遗人培养的多维赋能,是高校介入国家级非遗培训,以创新设计、价值再生产赓续传承的一次重要实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