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重点文章优秀作品期刊征稿论文体例在线阅读
    重点文章
 
陕西非遗新势力——以耀州窑当代青瓷 艺术创新为例
杨志 曹亚菲 

在陕西铜川陈炉古镇的窑神庙前,千年不熄的窑火映照着匠人专注的面庞。耀州窑,这座肇始于唐代、鼎盛于北宋的北方青瓷重镇,曾以“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刻花青瓷闻名于世,其产品沿丝绸之路远销欧亚。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这项承载着中华造物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面临存续危机。在国家文化战略推动下,耀州窑青瓷艺术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振兴的突围之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提供了生动范本。


一、文化基因解码:耀州窑青瓷的历史文化价值

耀州窑遗址“十里窑场”印证着其作为北方陶瓷重镇的历史地位。北宋时期,耀州窑创烧的橄榄绿青瓷釉色温润如玉,独创的"半刀泥"刻花技法以刀代笔,在器表刻画出深浅有致的牡丹、莲瓣等纹样,形成“印花如锦”的独特艺术效果。这种“南青北白”格局中的北方青瓷典范,不仅是宋代文人审美趣味的物质呈现,更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见证——其装饰纹样中可见波斯金银器的卷草纹影响,釉料配方里蕴含西域钴料的运用智慧。

当代考古发现显示,耀州窑青瓷残片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中东地区,日本出土的“飞青瓷”与韩国发现的“翡色瓷器”均带有耀州窑工艺特征。这种跨文化传播现象印证了其作为中华文明标识物的世界性价值。釉色配方中蕴含的72道工序、窑炉结构中暗含的“火的艺术”,构成了完整的传统知识体系,亟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系统性解码。


二、创新实践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路径

在铜川耀州窑诸多陶瓷企业的实验室内,3D打印设备正在精准复刻宋代青瓷残片的微观结构。科技赋能使传统工艺获得新生:X射线荧光光谱仪解析古代釉料成分,数控雕刻机实现传统纹样的数字化再生,智能电窑精准控制烧成曲线。这种"科技考古"不仅破解了"橄榄绿"釉色的化学密码,更让现代匠人能够站在历史肩膀上创新。

新生代设计师正在重构青瓷的美学语言。西安美术学院团队开发的“新耀瓷”系列茶具,将宋代极简美学与人体工学结合,器型线条如书法般流畅;“水韵春山”主题餐具采用浅浮雕工艺,让牡丹纹样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这些创新既保持了“青如玉、明如镜”的传统特质,又赋予器物当代审美价值。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成效显著:近三年开发设计耀瓷新品17项,培养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40余名,带动当地陶瓷产业年产值快速提升。

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陶瓷+”“数智+”模式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耀瓷文创园运营负责人薛胜利介绍,园区目前有14家耀州窑文化科技企业入驻,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十百千”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百余名非遗传承人、美术大师在此研修。陈炉古镇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基地,游客可参与拉坯、刻花全过程;耀瓷电商平台实现非遗产品定制化生产;与时尚品牌联名的青瓷饰品登陆西安设计周。这种“生产性保护”路径让传统工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三、战略突围思考:非遗创新的系统化建构

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折射出非遗创新的根本矛盾。耀州窑现有省级以上传承人(大师)平均年龄51岁,青年学徒留存率不足20%。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梯度化培养体系:西安美术学院课程体系设置耀州瓷技艺成为核心教学内容板块;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陶瓷艺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设立青年创新工坊,提供创业孵化支持;建立传承人数字化档案,运用AR技术保存技艺流程。

在品牌建设维度,“耀州窑”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已形成六大系列200余个品种。但国际市场份额仅占2.7%,品牌溢价尚未充分释放。需要构建“文化IP+产品矩阵”的立体化运营模式:开发青瓷主题数字藏品,打造《耀州窑》系列纪录片,建设陶瓷文化主题酒店,形成“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地方非遗产业文化转型新趋势。未来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数字孪生窑炉系统”,可模拟不同烧成条件下的釉色变化。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作品溯源,确保每件作品都有“数字身份证”。5G+AR导览系统让千年古窑“活起来”,年接待游客量从10万人次增长值50万人次。这种“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将为非遗创新开辟了虚实共生的新场域。


四、校企联合,协会互动开创耀瓷新未来

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与创新耀州窑青瓷艺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西安美术学院作为一所以美术教育为主的高等学府,始终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在陕西耀州瓷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西安美术学院聚集学科各方面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院通过科研、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耀州窑青瓷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为耀州窑当代青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科研方面,西安美术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耀州窑的历史、工艺、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考古发掘、文献整理、技艺复原等手段,学院不仅揭示了耀州窑青瓷艺术的独特魅力,还为其当代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依据。同时,学院还注重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耀州窑青瓷艺术的研究与发展。

在教学方面,西安美术学院将耀州窑青瓷艺术纳入本硕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业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对耀州窑青瓷艺术有着深厚感情和精湛技艺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掌握了耀州窑青瓷的传统技艺,还能够在当代语境下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为耀州窑青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西安美术学院还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耀州窑青瓷艺术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了多次耀州窑艺术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与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耀州窑青瓷艺术的独特魅力,还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耀州窑青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在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教务处、工艺美术系、艺术人文学院等单位的参与及科研、教学的推动下,陕西耀州瓷非物质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耀州窑当代青瓷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通过深入挖掘耀州窑青瓷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培养了一大批对耀州窑青瓷艺术有着深厚感情和精湛技艺的人才。这些努力不仅为耀州窑当代青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为中华陶瓷艺术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望未来,西安美术学院将继续秉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陕西耀州瓷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学院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深化对耀州窑青瓷艺术的研究与探索;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拓展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耀州窑青瓷艺术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影响。相信在西安美术学院的持续努力下,陕西耀州瓷非物质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耀州窑当代青瓷艺术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耀州窑当代青瓷艺术创新展的品牌举办,正是西安美术学院对陕西耀州瓷非物质文化重视及科研、教学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耀州窑青瓷艺术的创新实践揭示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传统工艺振兴不是简单的技艺保存,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构建现代文化表达体系。通过科技赋能、设计转化、产业升级的三维共振,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活性基因。当青瓷匠人用智能窑炉烧制出闪耀数字时代光芒的“雨过天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千年技艺的当代重生,更是中华文明创新基因的生动演绎。这种创新突围,正是国家文化战略在非遗领域落地生根的最佳注脚。


关闭窗口